天干地支及五行阴阳解析


一、天干地支起源

天干地支体系起源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与历法,最早见于《五行大义》一书中。据传,“大挠采五行之情,占斗机所建,始作甲乙以名日,谓之干;作子丑以名月,谓之支。有事于天则用日,有事于地则用月,阴阳之别,故有支干名也。”可见,天干以“日”命名,地支以“月”命名;干支相配,构成最基本的“六十花甲”周期,用以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,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时序标识体系。

二、天干地支含义解析

1. 十天干含义

甲:“剖符而出”,象征万物破壤而生。乙:“抽轧而出”,象征万物初生柔弱。丙:“炳然著见”,象征阳光炳耀,万物显现。丁:“万物丁壮”,象征事物成长壮大。戊:“茂盛”,象征大地肥沃。己:“有形可识”,象征事物形成可纪。庚:“收敛有实”,象征事物归藏。辛:“初新皆收成”,象征收获之始。壬:“任养万物之下”,象征涵养。癸:“可揆度”,象征可测可度之意。

2. 十二地支含义

子:“兹萌”,象征万物初萌。丑:“系长”,象征继续成长并系固。寅:“引起”,象征由静入动。卯:“冒地而出”,象征幼苗破土。辰:“震动而长”,象征萌芽生长。巳:“毕尽而起”,象征事物成形。午:“盛大”,象征生命强盛。未:“体暖昧”,象征开始衰退。申:“成就”,象征成熟完备。酉:“老极成熟”,象征极盛而老。戌:“灭”,象征事物结束。亥:“收藏坚核”,象征归藏孕育。

三、五行与阴阳属性

五行归属:木(甲、乙; 寅、卯)、火(丙、丁; 巳、午)、土(戊、己; 辰、戌、丑、未)、金(庚、辛; 申、酉)、水(壬、癸; 亥、子)。阴阳区分:天干中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属阳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属阴;地支中子、寅、午、申、戌属阳,丑、卯、巳、酉、未、亥属阴。阴阳既是自然界的对立统一,又是干支配合、五行生克的基础。

四、方位与季节对应

方位分布:东方木(寅卯/甲乙)、南方火(巳午/丙丁)、西方金(申酉/庚辛)、北方水(亥子/壬癸)、中央土(辰戌丑未/戊己)。季节旺相:春旺东方(木),夏旺南方(火),秋旺西方(金),冬旺北方(水),四季末中央(土)。

五、十二长生与运化阶段

天干在一甲子之中,每个干都有“长生”“沐浴”“冠带”……“养”十二阶段,对应地支十二位。
长生:出生萌动;沐浴:洗净污秽;冠带:初成装束;临官:壮成可担;帝旺:极盛鼎盛;衰:由盛而衰;病:困顿衰败;死:气息断绝;墓:归入收藏;绝:前气绝灭;胎:新气孕育;养:胎养生长。

六、应用与人文寓意

择日与历法:干支历用于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,结合五行生克,可择吉日良辰,用于婚嫁、开市、动土等。
命理与人格象征:甲木高大刚直,乙木柔弱灵动;丙丁火热情或缜密;庚辛金刚烈或温润;壬癸水包容或内省;戊己土厚重或多才多艺。
中医与养生:五行对应脏腑、季节气候,干支节律可指导养生,春养肝、夏养心、长夏养脾、秋养肺、冬养肾。

天干地支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历法与时间标识,更深刻反映了“五行相生相克”“阴阳交泰”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观与人生观。通过对干支含义、生克制化及其在方位、季节与人生中的应用探究,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,并在现代生活中实现择吉避凶、身心调养的价值。